“七月流火”,挡不住逐梦的脚步。由校党委研工部精心策划的“夏日筑梦·研途记录”暑期科研打卡活动自启动以来,来自全校十六个学院的130余名研究生以每日打卡的方式,在微信“群打卡”小程序上定格实验瞬间、分享思考碎片、规划科研蓝图,用笔墨与镜头编织独特的暑期科研成长日记。
科研日常:在积淀中蓄势生长
科研的模样,藏在每个专注的日常里。打卡页面上,不同学科的研究生们用各自的方式,展现着科研的多元图景。
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的徐蕾同学在紧凑的进度条里步履不停:修改Rover-x小车参数、撰写比赛说明书、录制实验视频、打磨返稿论文……字里行间透着“把每件事做扎实”的韧劲。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的李文正同学,在打卡中细腻记录暑期科研日常:宿舍里,水培荔枝为科研生活增添一抹治愈;实验室里她专注调试配方,见证材料“生长蜕变”、研发纳米材料前驱体……科研的严谨与生活的意趣相融。
电气工程学院的杨双龙同学沉心研读文献、专注调试代码,从基础数据的梳理到关键环节的验证,再到核心步骤的完善,每一步都严谨推进。
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的邱平玉同学,与同门携手搭建种子培育架,从细心播撒种子到精心培育照料,不仅扎实推进着实验进程,更传递出科研路上互助共进的团队力量。
设计学院的傅思雨同学,聚焦芜湖特产,手绘插画并排版成包装设计展板,借实践打磨绘画功底,让文化创意在设计中焕发活力。
心声共鸣:在交流中收获成长
各学院的同学以多样方式参与暑期科研打卡,在记录科研点滴的过程中,也搭建起跨学科交流的桥梁,许多同学都从中汲取到前行的力量。
“这次活动让我更加珍惜每一天的科研时光,每天的打卡记录成为了我不断前行的动力。”来自体育学院的汪子健同学说。
马克思主义学院的盛欣宇则深有感触:“这次活动让我懂得,科研不能孤立探索,需要交流分享。同学们的多元视角和科研方法也让我受益许多。”
研途向新:下一站,让知识扎根实践
首周的打卡只是序章。当文献里的理论走向实验室操作台,当代码逻辑对接生产一线难题,当文化创意遇见市场需求……这场盛夏的科研之约,正朝着“知行合一”的方向蓄力前行。下一期,让我们继续跟随打卡足迹,看这些青春身影如何让知识走出纸页,在实践的土壤里开花结果。
(文:李蓓、王君;图:徐蕾、李文正、杨双龙、傅思雨、邱平玉;编辑:苏霞;预审:刘宏建;审核:周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