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第一责任人,是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道德品质和学术培养的首要责任人,是研究生成长成才的指导者和引路人。自2003年开始研究生招生以来,我校研究生教育事业发展取得了丰硕成果,这离不开广大研究生导师的爱岗敬业和辛勤付出,离不开广大研究生导师的自我严格要求和对崇尚卓越精神的孜孜追求。为进一步提升导师队伍水平,促进指导经验交流分享,研究生部推出“导师匠心 师道传承”专栏,旨在聚焦学校优秀导师、优秀导师团队的成功经验,宣传我校研究生导师在研究生教育和指导方面的优秀做法,搭建我校研究生导师风采展示与育人经验交流分享的平台,充分发挥优秀导师的示范引领作用。
近期,有幸接到研究生部邀请,作为“导师匠心 师道传承”专栏的经验分享人,介绍一下研究生教育和指导的经验。本人作为研究生导师的经历、资历均尚浅,浅薄之见,与诸君共勉,共同促进我校研究生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立德树人做好表率
本人在研究生指导过程中始终坚持做到以言立教,以身立教,以自身的表率作用去引领学生。平时白天忙于行政工作,晚上都会去实验室工作一段时间,一方面起到督促学生的作用,另一方面也给学生树立一个榜样。由于学生较多,晚上去实验室都会提前安排一个学生做好近期工作总结以便讨论,短则1个小时,长则3个小时。在学生培养中,强调思想政治素质和社会责任感往往要比学习成绩更加重要。本人非常重视教育学生如何做人,如何与人沟通,如何学会为社会服务的能力等,努力把学生培养成为有德之人。关注每一位学生的身心健康,对每个学生都认真负责,对于学生取得的进步,及时给予表扬;对于学生暂时的挫折,耐心地排忧解难。通过多种形式与学生交流沟通,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学习态度和科研积极性,及时给予学生思想、科研和生活上的帮助。
人才培养鼓励交流
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本人始终要求学生努力学习专业知识,着力打好专业基础;鼓励学生在校内、院内、组内进行交流,更加鼓励学生多渠道地参加各种学术交流,开阔学术眼界,了解学术前沿,培养研究生广开思路、形成敏锐的学术眼光和进行深入研究的能力,所指导研究生参加国内外高水平学术会议20余人次,研究生做口头报告3人次;鼓励学生在自己的日常学习和文献查阅过程中形成有关某一问题的想法,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帮助学生形成科学可行的研究习惯;通过言传身教指导学生具体运用这些方法有效地收集数据和材料,进而用这些资料去说明和解决要研究的具体问题,培养学生运用科学有效的研究方法分析问题和论文写作的能力。
遵守规范优化条件
学术道德是每一个科研人员都需要上的第一堂课,恪守学术道德的学术研究工作才会有生命力,才能铸就一名学者高尚的学术人格。研究生的学术道德品质需要我们在从事学术研究活动的过程中,经过个人的学习、自觉锻炼和努力修养逐步形成的。在学术活动中,本人始终保持与研究生的沟通交流,确保实验过程中数据的真实性。在日常的沟通交流中,不断地提高学生学术水平,实现学术积累和创新,并逐渐形成学术道德观念、学术道德情感、学术道德信念、学术道德意志和学术道德理想,以保证学生科研活动的正常进行。与此同时,通过积累不断完善实验室的设备,优化实验室环境。近三年利用自身科研经费积累先后采购了高真空钎焊炉、磁控溅射、震动抛光、电火花线切割机、金刚石线切割机、金相制备仪器等各类实验所需仪器设备,科研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也吸引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学生加入。
导师只是一个普通人,也是从学生走过来的,导师和学生的关系应该亦师亦友,要做学生的朋友,通过言传身教相结合,努力将他们培养成具有优秀品格和独立思考能力的人。
【导师简介】
王刚,1985年10月生,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理工兼职),2012年博士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入职安徽工程大学从事教学科研工作,2017-2018年赴芬兰奥卢大学钢铁研究国家战略中心从事访问学者工作。安徽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安徽省青年“皖江学者”。主要从事材料焊接领域的基础与应用研究,近年来,主持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10项,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8项。截至目前共培养了研究生13名,指导在读研究生11人。指导研究生发表高水平论文30余篇,其中中科院大类二区以上论文17篇,指导研究生获国家奖学金3人次,安徽省品学兼优毕业生2人次,安徽省优秀毕业生1人次,校优秀毕业生5人次,校优秀毕业论文4人次,校优秀学生干部1人次,校鑫龙奖学金1人次。